中东的火药味还没散尽,特朗普就隔着太平洋,冲中国喊了一嗓子。这声叫卖,比B-2轰炸机的引擎声还刺耳。
他说,伊朗的石油,你们当然可以买。但我的意思是,来买我们美国的吧,多多益善。
这不像两个大国的对话,倒像一个刚在街头拉完偏架的大哥,转头就向路边最有钱的看客兜售起了自家的“保护伞”。一句话,掀开了全球牌桌上一场关乎能源、地缘和国家命脉的豪赌。
特朗普这套拳法,向来是大开大合,看似随性,实则每一步都踩在美国的痛点和野心上。
他那番喊话,背景音是美军B-2轰炸机在中东上空呼啸而过的回响。那场针对伊朗核设施的“外科手术式”打击,与其说是军事行动,不如说是一场精心彩排的舞台剧。
主角是美国,目标是伊朗,但台下最重要的观众,是中国。特朗普等于是在说:你看,世界能源的心脏,跳动的节奏由我掌控。霍尔木兹海峡这条大动脉,我想让它堵,它就得堵。
这出“舞台秀”的背后,不是闲庭信步的炫技,而是火烧眉毛的焦虑。
页岩油革命,把美国从最大的石油买家,一夜之间推上了全球第一产油国的宝座。这本是天大的好事,可麻烦也接踵而至。
国内环保的大旗越举越高,本土的炼油厂反而在不断关停。一边是油井里往外疯冒的原油,一边是越来越小的加工处理能力。
这种尴尬的失衡,让得克萨斯州的石油老板们愁得睡不着觉。原油堆积如山,再卖不出去,价格就要跌到地板上了。
美国石油协会急得直接向白宫喊话,说只要打开中国市场,就能换来真金白银的贸易顺差。行业的哀嚎,精准地和特朗普“美国能源主导世界”的政治口号对上了频率。
于是,这场横跨太平洋的叫卖,就这么上演了。
特朗普的算盘,打得噼啪作响,一石三鸟。
在中东,他看似“大度”地放了伊朗一马,允许中国继续买油,其实是想用这个姿态,换取中国在伊核问题上的配合与沉默。
同时,他把自家的石油当成楔子,试图撬开中俄能源合作的铁三角。毕竟,自俄乌冲突以来,中俄用能源管道越走越近,这让华盛顿芒刺在背。
最关键的,还是国内的选票。每多卖出一船运往中国的石油,就意味着得州、北达科他州这些摇摆州的就业数据会更好看一点。
对于一个因为关税大棒而官司缠身的政府来说,能源出口带来的顺差,也能稍微对冲一下国内消费者因为物价上涨而产生的怨气。
这哪里只是外交,分明是生意,更是选举。
面对特朗普这记势大力沉的“霸王拳”,我国的回应更像一盘围棋。不求一招制敌,而是通过精妙的布局,化解对方的攻势,用韧性拖垮对手的锐气。
事实上,在能源安全这盘棋,咱们早就落子“多元化”了。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教训,中国吃过,也看别人吃过。
这些年,一张遍布全球二十多个国家的能源供应网早已织就。沙特、俄罗斯、伊拉克是这张网上的主心骨,美国油所占的比重,一直不大。
2019年美国对伊朗下禁运令时,中国一度陷入被动。正是那次危机,让中国下定决心,加速了与俄罗斯、巴西、甚至南美小国圭亚那等国的长期供油协议。
而且,这笔账也不好算。生意场上,价格才是王道。
现在,被西方制裁的俄罗斯乌拉尔原油,不仅价格比美国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(WTI)便宜,更关键的是,它能用人民币结算。
这一点,等于直接在中国市场给美元霸权釜底抽薪。有炼油厂的负责人私下说,除非美国油能打个骨折价,否则谁会放着便宜又方便的不要,去赶那个时髦?
更别提一个硬核的技术门槛了:中国绝大多数的炼油厂,都是按照中东和俄罗斯那种重质原油的特性来设计优化的。
美国出口的,大多是轻质低硫原油。想大规模换用美国油?行,先花几个亿美金把设备改造一遍再说。这种物理上的铜墙铁壁,可比任何政治口号都来得实在。
真正的安全感,从来不是别人给的,而是自己长出来的。
当特朗普还在为卖油而奔走呼号时,中国早已在能源的另一条赛道上狂奔。一场新能源革命,正在中国的西部戈壁和东部沿海轰轰烈烈地展开。
光伏板铺满了大漠,风力发电机在海岸线上列队成林。中国的风电和光伏装机容量,双双冠绝全球。每一座拔地而起的风车,每一片迎着太阳的硅板,都在为中国的能源大厦添砖加瓦,从根子上降低对外部化石能源的依赖。
这种向内发力的战略,赋予了中国一种从容的底气。当外部风高浪急时,自己家里有粮,心里才不会慌。
把中美两种逻辑摆在一起,画面就清晰了。
美国像一个肌肉发达的拳击手,习惯用力量和威慑解决问题。但页岩油革命,让它从一个饥饿的拳手,变成了一个吃撑了还想继续吃的壮汉,动作难免变形。
而中国,则更像一个内功深厚的棋手,不动声色地落子布局,构建一个多元、自主、且富有弹性的体系,让对方的重拳打在棉花上。这场博弈里,最无奈的角色,是伊朗。它的命运,成了中美交锋的前沿阵地。
而世界能源市场的规则,也正在被改写。一个核心事实是,页岩油技术让石油,在某种程度上从一种“稀缺战略资源”,变成了一种“供过于求的常规商品”。
买方的议价能力,前所未有地提高了。那个产油国可以随意拿捏消费国的时代,一去不复返了。
所以,特朗普挥舞的军事大棒和金融大棒,看似吓人,但当它敲向中国这团精心布局的“棉花”时,效果自然大打折扣。
然而,僵局之下,也并非铁板一块。
官方的能源对话虽然停摆,但市场的逻辑总能找到缝隙。数据显示,近年来,中国通过新加坡等第三方贸易中心转口的美国原油,一直在悄悄增长。这说明,只要价格合适,生意总能绕过政治的堤坝。
更有意思的变量,来自气候变化。这个全球性的共同挑战,或许能为这场紧张的能源博弈,打开一个意想不到的合作窗口。
中国承诺了宏大的“双碳”目标,而美国在碳捕获、储能等清洁技术上依然领先。未来,双方会不会在拯救地球的共同议题下,为传统能源领域的摩擦找到降温的台阶?
没人知道答案。当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发出那声叫卖时,华盛顿的政策精英和北京的能源规划者,都在各自的沙盘上,进行着更为复杂的推演。
世界这盘棋,哪有什么终局可言。